“九九变法”王兰若作品展在陕西省美术博物馆开幕
部分嘉宾合影留念
(编审:陈金军)2018年6月14日上午10点,由中国美术家协会、陕西省美术博物馆、北京画院、南京艺术学院主办,汕头是美术家协会、汕头画院、汕头中国画院协办的“九九变法”王兰若作品展在陕西省美术博物馆开幕,应邀参加此次活动的嘉宾有: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安远远,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陕西省美术家协会顾问崔振宽,陕西省摄影家协会主席胡武功,西安美术学院党委书记王家春、副院长贺丹、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李青、教授、美术评论家程征,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石丹、顾问樊昌哲,陕西省美术博物馆馆长罗宁、副馆长马卫民、张娴,西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屈健,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刘星、陕西国画院花鸟画院院长蔡晓枫,西安工业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刘天琪,陕西省美术博物馆展览部主任马海鸥,白林波,以及王兰若先生的亲友,子女等。
开幕式现场
王兰若先生出生于1911年,于2015年谢世,享年105岁。王兰若先生跨越晚清、民国、新中国、改革开放直至新世纪,是一位饱经沧桑田却初心不改的中国画家。本次展览以王兰若先生的“九九变法”为中心,通过近百件作品与文献由他的师承、交游、写生、变法等方面立体地呈现其丰富的艺术历程。揭示出王老英才早熟,而且山水、花鸟、人物兼善,进而在99岁高龄时,携以天机、画风大变,浑然生趣,完成了“九九变法”。王老更在期颐之后,佳作频出,可谓老当益壮。
开幕式现场
“九九变法王兰若”展览于2014年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展出,受到国内艺术界的高度关注和评价,之后2015年在湖北美术馆,2016年在上海龙美术馆,2017年在广东美术馆展出,被认为是值得深思和回味的展览。这一展览不仅是对王兰若先生艺术的梳理与展示,更是一个由个案开始引发我们对中国艺术发展规律进行再思考的鲜活范本。
陕西省美术博物馆馆长罗宁致辞
罗宁馆长说;王兰若老师“99岁高龄”才开始变法,他是很有成就“岭南画派”画家,在他走过了人生105岁的历程中,留下了许多佳作,特别是他“99变法”这批作品,更有学术意义。从他的作品中,我们能读懂他的“变法”是来源于哪里,他超高的艺术造诣和扎实的笔墨功底,都能从他的作品中显现出来。大家从展厅现场的视频中看到,百岁高龄的他,任然孜孜不倦的挥毫泼墨,我认为他的艺术精神很值得我们后辈们学习。
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安远远讲话
安远远副馆长说;我首先代表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先生问候大家,王兰若先生的作品大家看后,一定会很惊奇,我们中国美术馆共计收藏了王兰若先生不同时期的八件作品,王兰若先生在他105年的艺术生涯中,为我们呈现了从传统到现代中国美术标准的一个案例,从他身上也感受到了中国美术从古至今的一个变化历程,艺术与人类有机融合的关系。
西安美术学院党委书记王家春讲话
王家春书记说;我今天来参加这个开幕式,更多是来学习的,王兰若先生105年的人生追求中,为中国美术事业甘当基石,这个精神是值得我学习的。用句“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来描绘他是比较恰当。那么艺术家的“初心”是什么呢?每位艺术家他的初心是要通过他的艺术,使他的生活更美好;通过他的艺术使这个社会更美好;通过他的艺术,使人类更美好。使人类更美好的艺术家是“大师”,使社会更美好的艺术家叫“大家”,使自己生活更美好的艺术家叫“ 画家”。希望从事艺术的艺术家们要正确领悟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精髓,只有这样,才能把中国几千年的文化隗宝很好的弘扬下去。
王兰若之子,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王璜生代表家属致辞
王璜生教授说;很感谢今天莅临现场的各位嘉宾,我父亲王兰若先生是广东汕头人,他也是第一次在西北来做展览。他三十年代在上海美专求学学艺,他学的专业是“中国画”同时他又选修了“雕塑”。在上海美专这所中西交融的美术院校,他学习了很好的笔墨,包括素描,雕塑等。毕业后他回到了广东汕头从事美术教育事业,曾经担任过汕头美术教学组组长,由于他长期生活在广东,所以他对岭南,岭东各画派技法都娴熟于心,他的作品中风景风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贯穿在他的作品中。那种对艺术热爱的执着情节,深深的潜移默化给了我们兄弟姐妹。在他“99岁高龄”的时候,摔了一跤,治愈后他的画风就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从技术上的精细描摹转变成精神上的把握,自觉的转换成另外一种画境。
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陕西省美术家协会顾问崔振宽宣布展览开幕
展览在对王兰若先生个案研究的基础上展开,分为 “负笈传薪”、“自写生气”、“九九变法”、“仁者无忧”四个版块。“负笈传薪”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负笈”指王兰若先生由岭东、上海求学所得到的艺术滋养;“传薪”不仅隐喻王老是中国艺术传统的继承者同时他又将把习自前人的精髓和自己所悟传与后辈,可谓桃李天下。王兰若先生自幼生活在诗书继世的中医之家,绘画随本邑画家发蒙,又于 1933年负笈海上。在上海学习期间,受教于黄宾虹、刘海粟、谢公展、诸闻韵、诸乐三、潘天寿、王个簃等诸多名家。1935年,从上海美专毕业的王兰若回到故乡执教,美术教育从此成了他生涯中艺术创作之外最重要的事业。育人之外,他仍不忘勤力追摹古人,从岭东到海派再上溯宋元,王兰若正是通过诸位老师和摹古接过先贤手中中国书画的薪火,在长期中西绘画实践中融会贯通,而后悉心传授给跋涉在这条道路上的后辈,成为岭东艺术传承道路上一个重要的驿站。这个单元主要展出王兰若先生求学时期和摹古的作品。
王兰若的女儿,之子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王璜生代表家属向陕西省美术博物馆捐赠王兰若先生作品,罗宁馆长接受了捐赠,并颁发收藏证书
“自写生气”这一版块既关注王兰若先生一生以自然为师,将写生化为其作品生成的重要源泉,贯穿始终。同时也寓示他无论遇到何种艰险,依然具有那份旺盛的生命力。展出的展品除了王兰若先生的写生画作,还有精彩的速写稿本,这些不同时期、内容丰富的稿本承载着太多的风霜和王兰若先生执着的艺术追求。
陕西省美术博物馆展副馆长马卫民担任此次活动主持人。
“九九变法”的“九九”实指王老九十九岁时开始的画风新变,同时“九九”在中国人的意念里是至大的数字,也是吉祥的数字。“九九变法”寓意着一位艺术家走到生命与艺术至高处的一次凤凰涅槃。2008年冬天,年近期颐的王兰若先生不慎跌伤,脑部遭受重创,身体十分虚弱,记忆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大大衰退,身体稍好他又执画笔,竟画出全新的面貌,如果说这种新面貌是天作之合的“偶得”,那么往前重温王兰若先生的艺术生涯,再往后了解百岁直至百岁晋四的作品中他对这种“偶得”的消化和整合,就一望可知“九九变法”并非凭空生发。从岭东到海上的求学经历为王老打下良好的基础,而教学则是一个反思所学再哺出的过程,几十年如一日的写生和创作更是让他能在写物寄情时随心所欲,“九九变法”的成功出于长久的积累和修炼。
开幕式大厅
“仁者无忧”版块主要展示王兰若先生生命的最后一年笔耕不断,进入化境的艺术创作。正如郎绍君先生所说:“古人说‘大器晚成’,意思是说,‘大器’很难早成。中国画是一种有难度的艺术,掌握技巧难,臻于‘得乎道而进乎技’之境更难。持久的功夫,高尚的人品,优美的情操,综合的学养,都不能少。但即使这样,也未必能成大器。这就涉及另一层意思:中国画艺术只有功夫还不够,还需要天人湊泊的机宜。佛家说正果可以‘苦修’得,可以‘顿悟’得。中国画是一种需要内在超越的艺术。也许可以说,兰若先生艺术的自我超越,既是内修所得,也由顿悟而来,如宋人郭虚说的‘默契神会,不知然而然’的自然天成。” 本次展览共展出王兰若先生从20世纪三十年代至2015年创作的作品160多件,王兰若先生夫人黄文凤女士及子女将向陕西省美术博物馆捐赠王老作品若干件。展览至6月27日结束。
学术研讨会现场
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安远远,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陕西省美术家协会顾问崔振宽,西安美术学院教授、美术评论家程征、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李青,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石丹,陕西省美术博物馆馆长罗宁,西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屈健,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刘星,西安工业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刘天琪等人参加了研讨会。
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安远远,王兰若之子,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王璜生先生在研讨会上
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陕西省美术家协会顾问崔振宽,西安美术学院教授、美术评论家程征、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李青,西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屈健,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刘星,西安工业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刘天琪等分别在研讨会上发言。
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陕西省美术家协会顾问崔振宽发言
“真画家真艺术”王兰若先生晚年的创作:文/邵大箴 /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兰若老先生“九九变法展”中的作品是实实在在的大手笔!任何画家没有过人的悟性,没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艺术修养,没有长期的思考和实践,难以达到对艺术规律和原理如此心会神融的境地。
西安美术学院教授、美术评论家程征,陕西省美术博物馆馆长在研讨会上发言
画家画好画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一是要有相当的技艺,即手头功力;二是要有社会人生和文学艺术的修养。技艺之所以重要 , 因为它不仅是步入绘画的第一道门槛,而且还是体悟艺术之道的必要途径,因为技中也含有道的成分。古人说的由技入道和由道入技,都是阐述技与道的辩证关系。王兰若先生青年时期师承黄宾虹、刘海粟、潘天寿、诸乐三等名师,打下了中国画的雄厚基础, 之后一面长期勤奋实践,一面钻研文史, 体悟自然之道和艺术之理。因作品技艺高超,富有文化内涵,在海内外享有声誉。正是在这个基础上,他的衰年变法才如此举重若轻,得心应手,犹如水到渠成。
西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屈健,西安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李青,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刘星在研讨会上发言。
读王老先生气度大、气韵浓的画, 我想起两位古人说的话。一位是清代张庚说国画品评中最看重“气韵”,他认为“气韵有发于墨者,有发于笔者,有发于意者,有发于无意者,发于无意者为上,发于意者次之,发于笔者又次之, 发于墨者下矣”。王老先生的画之所以感人至深,因他具备的功力、视野、胸次、修养,下笔无意中便流露出真品格、真性情,其作品中的气韵妙就妙在不是刻意追求,而是“发于无意”。另一位是清代的大画家石涛,他在自己的一幅画的题字中说出了对用“古法”还是用“我法”的意见。他对原来自己力主的“我有我法”发表了新的见解,认为沿袭“古法”固然不可取,但也不一定强调用“我法”。艺术家只要“动乎意,生乎情, 举乎力,发乎文章,以成变化规模”就可以了,也无所谓是“古法”或“我法”了。我看王老先生百年变法的画,好者不在刻意地变法,不为“有法”和“无法”、“古法”和“我法”困扰,而是随心、随情、随意地自由涂抹,自由发挥,贵在一个 “真”字,此乃真画家笔下的真艺术。
展厅现场
展厅一角
展厅一角
部分展览作品
部分展览作品
部分展览作品
部分展览作品
部分展览作品
部分展览作品
部分展览作品
部分展览作品
展厅一角